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事迹心得体会,4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7:19:26 影响了:

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有了东深供水工程,香港经济才迅速腾飞,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在回忆录中写道:“东深供水工程是关系到香港繁荣的特殊工程。”…58报告网小编为您整理了《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事迹心得体会 4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学习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

东深供水工程:供港水凝聚祖国的深情呵护

 

 

人们都知道供港水使用的是东江水,但是香港并不在东江流域。所有洁净的江水,都是依靠一项巨大的运输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运往香港。

 

运水要先抽水。日前,笔者来到源头取水口太园泵站。这个位于东莞的泵站非常宁静,宽阔的东江在两岸树木葱郁的小山坡间缓缓流动,碧绿的江水推动着江中深黄色的浮标不住晃动。每年有20多亿立方米的江水从这里抽往深圳水库,最后有8亿立方米的水通过输水管道送至香港。

 

大江平缓,但历史波澜壮阔。

 

东深供水50年扩建三次

 

这是超过半个世纪的建筑运营史,数万人次参与施工。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了11层楼的高度,倒流约70公里到达香港。

 

建设这一项浩大工程的原因是香港遭遇了水荒,需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兴建,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供水。随后的1974年至2003年间,广东先后耗资近百亿元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东深供水工程,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等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用水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太园泵站,笔者再一次听到建设和运营者感怀东深供水工程动人心魄的历史。三扩建一改造,每一次都有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促进了不同时期广东水利技术发展。

 

经历了三次扩建,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最开始的2.46亿立方米提高到17.43亿立方米,几乎增长了10倍,向香港、深圳的年供水能力分别为11亿立方米和4.93亿立方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目前,东深供水工程对香港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75%以上,对深圳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50%以上,对东莞沿线八镇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80%左右。水质达到国标饮用源水II类标准以上。

 

从1965年3月至2014年底,东深供水工程投产运行50年来,累计对香港供水223.48亿立方米。

 

东改工程实现四个“世界之最”

 

最后一次改造,即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影响最为深远。

 

走在泵站半弧形的岸边,泵站负责人自豪地说,东改工程2000年动工,2003年投产,对原东深供水工程彻底改造。新供水通道不再利用原来已受污染的自然河流,从太园泵站开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以往的明渠全部改为暗渠,几乎重新建设了一条独立的供水通道。

 

当时,东改工程成立了工程现场总调度中心,负责工程全线的调度协调工作。成立了技术顾问组,聘请省内外各有关专家,研究、咨询工程建设的重大技术问题。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心站专门派出项目站。承担过长江三峡工程设计任务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设计监理。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MIS),提高办公效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核和法律咨询。

 

东改工程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参与建设的企业几乎都是国内顶尖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手。在精英荟萃的东改工地上,每个企业都面对着同行的激烈竞争。这些“久经沙场”的参建单位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老总说:“东改项目亏得起,但输不起。输了就失去了广东市场。”武警水电部队东改工地负责人说:“东改工程的劳动竞赛抓住了施工单位‘不愿丢面子’的心理,这里充满精益求精、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东改工程51.7公里的路线,勘测设计人员们来回走了数百次,行程成千上万公里,才定下最终方案。

 

东改工程诞生了四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型薄壳渡槽;
世界最大直径(4.8m)现浇环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
同类型世界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混流泵;
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史无先例。

 

最终,东改工程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完工向港供水。全线单元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1%,未出现一例安全责任死亡事故。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参与过东深供水工程初建和三次扩建的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汤德俊曾感叹:“东改工程的工程量浩大,相对于普通水利工程,已从量变发展到了质变。”在他眼里,东改工程在较短的工期内保证了较高的质量,这在广东水利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在3年的施工期内,全程51.7公里的施工现场,包括了7条总长15公里的隧洞,有各种复杂的地质类型,整个建设过程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上世纪60年代,他曾参与建设乳源南水隧洞,亲见建设者牺牲在那里。因此东改工程的安全零事故让汤德俊备感欣慰。

 

东江下游地区不再喝咸水

 

东深供水工程最终目的固然是呵护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过半个世纪的工程建设运营史同样反哺了沿线的建设者。

 

从市场效益看,东改工程许多标段都是精品工程,成为了施工单位吸引未来客户的招牌。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到东改工地考察后曾说,东改工程是国内第一个按市场规律运行的水利工程,在全国水利系统树立了榜样。

 

中水总公司建设的一段明槽,虽然内在质量已符合要求,但外观尚未达到高标准,该公司不惜损失60多万元,将已建好的工程砸掉重建。结果该标段成为吸引最多领导、专家参观示范标段之一。

 

深圳东深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德国CEGELEC公司在开发东改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时,为了提高图像传输的质量,主动承担了环网拓宽所需的200万元费用,凭借东改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品牌宣传。

 

笔者溯江而上,来到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石教智指着巨大的水质监控屏说,东深供水工程配套建设没有停步。以前,我省每逢年底和次年初枯水期,下游城市因为咸潮倒灌,屡屡要喝咸水。目前随着新丰江等三大水库投入使用,可以调动60亿立方米的水量压制咸潮倒灌。这个水量足以应付4个连续特枯年的枯水期,而有记载的历史上还没出现过3个连续的特枯年。因此,可以说东江下游地区从此不再喝咸水了。

 

学习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

 

东深供水工程简介

 

■背景资料

 

从东江左岸东莞桥头镇太园一级抽水站,历经8级提升,去到香港泵站,绵延80公里的东深供水干线,连接着广东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而当前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成功立项与建设,正是两地亲情的厚积与延续。

 

周总理决定建成“巨龙”

 

香港特别行政区三面环海,淡水奇缺,历史上多次出现缺水危机。1963年香港发生水荒,引起了中央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周恩来总理一声令下,拨专款3584万元,决定修建一项从东莞经深圳至香港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即当时具有深刻国际影响的东深供水工程。

 

30多年来,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对香港供水累计突破110亿立方米,占香港淡水供应量的八成,解决了香港、深圳市及东莞市沿线地区用水之需,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深圳市及东莞市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没有东深供水工程,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很多香港知名人士都这样评价东深工程。每任港督到任不久,都要到东深供水工程去巡视一番,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也提到东深供水工程是关系到香港繁荣的特殊工程。

 

保证高水质供给香港

 

这项亲情工程从未有过止步。为彻底解决东深供水工程水质污染问题,1998年10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决定建设全封闭专用输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以保证供水水质,并同时适当增加供水能力,以解决深圳市和东莞市沿线地区用水的需求。

 

1999年10月,工程进入施工准备阶段。该工程改、扩建后,年供水规模为24·23亿立方米,其中供香港11亿立方米、深圳特区8·73亿立方米、东莞沿线乡镇4亿立方米。这一工程,国家计委批准投资为49亿元,筹资方案为:香港预付水费25·3亿元,其余由广东省政府筹措,改造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即从2000年8月开工,至2003年8月结束。

---

 

东深供水工程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今年3月,东深供水工程这一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工程将迎来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的时光让很多记忆渐渐消褪,但东深供水工程里的许多故事却不应被遗忘。

 

解香港居民用水危机的生命之水

 

香港三面环海,本地淡水资源奇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

 

危急之下,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联名向广东省政府请求救援,希望从广东东江引水供给香港。广东省立即回应,欢迎港方派船到珠江无代价汲取淡水,广州市每天免费给香港供应自来水2万吨。

 

同时,广东省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以济香港。经过上万人的艰苦努力,仅一年就建成了东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正式向香港供水。

 

让“江河倒流”的远距离调水工程

 

最早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以供应香港、九龙地区用水为主要目标,同时对深圳、宝安一带供水并兼有灌溉、排涝、发电和防洪等功能。工程北起东江,南至深圳河,全长83公里。

 

工程沿石马河而行,却非顺流而下。东深供水工程自东莞市桥头镇附近的东江左岸取水,经过各级抽水站和人工渠道、天然河道,将原来由南向北注入东江的石马河,改为由北向南导引东江水倒流。早期是经过8级工程、2003年之后经过6级工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硬生生将水位提升46米,最后流入深圳水库,用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中国最早水权交易的“经济水”

 

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150亿加仑(折合6820万立方米),当时的港英政府向广东省政府支付供水费用。这是中国最早“出钱买水”的案例,事实上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水权”交易。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现在,每一次合同签订都是由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谈判商定供水量、供水方式和价格。

 

据记者了解,2011年签订的供水合同即将到期,预计双方将在今年商定新的供水合同。

 

50年不变的优等水质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威胁也不断加重,大量的河流、水源遭到污染,但东深供水工程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水质。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哪怕沿途有深圳、东莞等城市工业狂飙突进,河源、惠州等市也渴望发展,但东深供水工程不仅从未中断,而且依托沿线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条生命之水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优于国家Ⅱ级水源标准以上。

 

这项1965年诞生、历经四次扩建改造的供水工程不仅已成为整个大珠三角区域内最为珍贵的“水源生命线”,也给全国跨区域调水以及水质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学习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

 

这曾是香港居民赵伯最熟悉的声音。1944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73岁了。可关于50多年前那场“水荒”的记忆,他感叹,“印象深刻,一辈子也忘不了。”

 

“4日来一次水,一次4粒钟(一次4小时)。”即使来水了,也得“似打仗一样抢着来。”赵伯回忆,当时家住在湾仔,在密密麻麻的唐楼之中,供水系统是由楼下向楼上输送的。遇上抢水时,楼上的水压就会严重不足。“嗰阵时住系3楼(那时候住在3楼),水压不够,嘀水似线咁细(水像线一样细)。”这个时候,全家人赶紧提上水桶,到街上的地下公共水龙头排队取水。手提的、肩挑的,拥挤着排成长队慢慢地“蠕动”,期盼地看着水龙头的水一点点滴进水桶里,这是当年香港大街上普遍的场景。

 

“嗰阵(那时候)我还小,但每次都系(是)左右两手各提一桶,一步一步提上3楼。青筋都爆起身(爆起来)啦。”对于4天来一回的命脉水,赵伯和家人很是宝贝。储水用来饮用和做饭,这是一家子用水的重点。而在炎炎夏日里,连洗澡都成为了件奢侈的事儿。赵伯说,会准备一盆水来供全家“冲凉”,家里7口人分别用一个杯子在盆里盛水,再用抹布沾水来抹身子,剩的水再存起来洗衣服和冲厕所。

 

那一年,是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

 

三面环海的香港,本地淡水资源奇缺。加之降雨量减少,300多万港人的生活陷入困境。1963年6月1日,香港的水塘储水量下降至795200立方米,香港政府进一步推出制水措施:每4天供水4小时。

 

1963年的香港,全年降雨量仅有901毫米。这项制水措施持续了近一年。直到1964年5月27日,台风维奥娜吹袭香港,带来一场滂沱大雨,这项措施终于取消。而唐楼之中的唤水声,也成了一代香港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有情之水越山来

 

19个行业减产或停产、工业损失过亿……水荒,使香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民生困苦。“香港中华总商会请求祖国支援!”“港九工会联合会来电请求帮助!”……

 

为了长远解决香港同胞用水困难,1963年下半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中央人民政府拨款3800万元兴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水供应香港。“引东江水济香港同胞”,成为当时南粤大地上的时代强音,也将深圳和香港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凿山劈岭,架管搭桥, 一滴滴有情东江水跳跃、旋转、俯冲,越山而来。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当滔滔水流从干涸已久的水龙头里涌出时,赵伯只觉得“好‘free’呀”! “成个人(整个人)就是觉得好舒服,好自由,再都唔惊冇水(不怕没水)用啦。”回忆起来,73岁的他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从香港水务署了解到,50多年来,经过3次扩建、1次改造,这一工程的对港年供水能力从最初的0.682亿立方米,提高至现在的约11亿立方米。而至2016年底,累计约有237亿立方米的东江水抵达了香港,水量相当于半个多的三峡水库。

 

心心相系,多地携手护清源,香港居民喝上了“放心水”。根据香港水务署的恒常监测结果显示,供港东江水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第II类水标准,有关标准是用作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的最高国家标准。

 

邻谊永结,活水长流

 

从江西省寻乌县境内开始流淌,东江清流在广东省河源市境内汇聚成新丰江水库,再沿着天然河道,流经惠州、东莞。从东莞桥头镇开始,清流从天然河道流入封闭的专用管道,缓缓流淌到位于“深圳绿肺”梧桐山间的深圳水库 ——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

 

潺潺东江水来了。清澈、不急也不太缓,进入了渡槽。这里是香港木湖抽水站,也是东江水入港的第一站。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对面清晰可见的罗湖商务中心大厦,深圳鸿昌广场等熟悉建筑。“冇错,就系咁近,对面就系深圳啦。水就系嗰边来的(水就是从那边来的)。”香港水务署的工程人员说。此情此景,我们的心都有几分触动。

 

下一站,是上水滤水厂。一场大雨刚下完,这儿还泛着湿润的青草混泥味儿。常年和一片青草、几只黄牛相伴的,是一片壮观的输水管道,或笔直、或蜿蜒,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却时刻在输送着生命水。由于管道流向的地方不同,供水量不同,所以每条管道都是“量身定做”的。“滤水厂会进行系列严格的过滤和测试,接着水流就通过这些管道流入附近的人家了。”

 

滴滴东江水,已慢慢渗透入了香港居民的生活。事实上,对东江水的记忆和情怀,绝不仅仅属于老一辈香港人。

 

“你知道你们用的水哪里来的吗?”在香港的街头,记者随机找了8位市民,有上至80几岁的老人,下至11岁的孩子,无人不知“东江水”。15岁的女学生小谢告诉记者,从小就听大人讲过东江水的故事,教导要饮水思源,“电视台和教科书里面也有讲过,应该冇人唔知(没人不知道)。”在小谢的眼里,香港和深圳的关系有点儿奇妙,“越来越紧密。近年还有好多去深圳学习的交流团呀,身边好多同学都中意。”

 

 

阳光明媚,我们眼前这片静谧的水面像是一个大自然的画板,里面充满了各种颜色:绿色为基底,蓝天白云和绿树红花倒映在上面。这,就是深圳水库,也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不远处的深圳东湖公园的绿道环绕着这个水库,将这座市区中心的水库与喧嚣的城市区隔开来。

 

经历几十年的岁月变迁,东深供水工程不再仅仅是一条输送清水的物理渠道,而是逐渐变成深圳和香港,甚至乃内地与香港之间合作、互通互融的情感通道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同饮一江水”已然变成了“同是一家人”。

 

深圳水库被称为“大水缸”

 

在很多年长的香港市民中,他们记忆深处都有一份抹不去的记忆,1963年,香港严重天旱,4天才来一次水,每次供水4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因为香港缺乏湖泊、河流及地下水等天然水源,降雨量亦不足以维持饮用水供应。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

 

为满足香港、深圳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需求,在1974年至2003年间,粤方先后耗资近百亿对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目前,东深供水工程已是一座以供应香港饮用水为主要目标的跨流域大型饮水工程。

 

有了稳定供应的东江水后,1982年6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解除了长达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实现24小时供水。目前香港80%的用水都来自于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也被深港两地民众亲昵地称为“大水缸”。

 

为了保证水库水源清洁,深圳水库被严密的钢丝网围住,深圳市罗湖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的工作人员解释这是为了将深圳水库完全处于封闭式管理的状态,“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保护好深港两地的这一盆清水”。

 

当年为了建设这盆清水,建筑工人可是历经艰辛。据当地工作人员回忆,当年深圳水库建设的时候,建设工地基本没有机械,搅拌混凝土都是靠人工。建筑工人挑肩扛建设水库,临近完工时,却发现钢材不够用,建设指挥部不得不上报中央,最后特批了800吨钢材才完成水库的建设。

 

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熊杨说:“如果不知当年的饮水难,深港两地民众也一定没办法感同身受——无论是香港,还是深圳,我们同饮东江水,我们也有责任共同保护这条母亲河。”

 

未来深圳可能会从西江取水

 

2009年以来,在深圳市罗湖区政府的推动下,深圳水库周边实施了多项保护举措,耗资7000万元的梧桐山河综合整治工程就是其中一项。

 

梧桐山河是国家二级水源,是流入深圳水库的其中一条河。这条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正在河底随着河流轻轻的摆动,在梧桐山河的沿岸,是一个绿草弥漫的绿道公园,不少游客正嬉笑着经过。我们走过的时候,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自豪地对孩子说:“这是深圳市内最清澈的一条河。”

 

为了整治梧桐山河,政府花费了不少心思,村民也贡献了不少。听本地居民说道,很早以前,老一辈都是将梧桐山河当成日常用水的地方,他们时常会去梧桐山河里洗衣服或者洗菜,但为了保护水质,避免污染,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一条从深圳流向香港的河水。

 

现在,当地村民非常喜欢这块绿道公园,绿道公园成为了他们平时休闲、娱乐、养生的好去处。不仅如此,这里还吸引了许多香港人来爬山。这里俨然变成了深港两地的“后花园”。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认为,与干线总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比,总长68公里的东深工程在长度上并不显眼,但它连接了内地和香港两种制度、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实践并证明了“调水和节水并举、治污和发展共赢”的现代水资源利用之路。

 

治河办副主任段余杰告诉我们,深圳70%的水都是从东江来的,剩下的30%水来源是来自深圳各大水库,深圳市现在建设的一些大水库,主要是为应对旱季时城市缺水的情况。另外,未来深圳可能会从西江取水,减轻一些东江水的压力。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黄幸达说:“绿源已经开始在对西江源开展保护工作了。”

 

 

学习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

建设东深供水工程 托起香港 “生命之源”

 

 

许多人知道,供港水用的是东江水,可香港不在东江流域,如何引东江水至香港?这就不得不提一项巨大的运输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香港三面环海,本地淡水资源奇缺。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地区遭受罕见大旱,香港水荒更为严重,数百万居民用水困难。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支持,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展开施工,从1965年3月1日起,正式向香港供水,至今已安全、优质、不间断对港供水50余年,被誉为维持香港运转的“生命之源”,也对沿线东莞、深圳等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期《初心粤迹——中共广东百年史话》为您讲述建设东深供水工程的故事。

 

香港遇大旱,300多万居民遭水荒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香港经济开始起飞,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活和工业用水严重不足。香港有关人士向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提出建议,请广东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当时,分管港澳工作的廖承志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汇报了此事,很快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解决香港同胞饮用淡水问题。

 

1959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正式动工,最高峰时总人数近4万人投身于建设中。深圳水库于1960年3月建成。11月15日,宝安县人民委员会代表与港英政府代表在深圳正式签署供水协议,由深圳每年向香港供水50亿英加仑(2270万立方米)。1961年2月1日按协议规定正式对港供水。

 

1962年9月至1963年5月,华南遭受罕见大旱,香港九龙地区水荒严重,300多万居民用水困难。港英政府宣布限制用水量,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平均每人每天仅得20公升水。居民每天大排长龙等水。港英当局向广东省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人民政府表示欢迎香港派船到珠江就近汲取淡水。香港便派船到番禺莲花山汲取淡水。从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共运去淡水30多亿英加仑,解了燃眉之急。

 

获国家支持,广东“北水南调”为港供水

 

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想办法帮助香港解决水荒威胁,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以增加对香港和九龙地区的淡水供应。1963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路过广州,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讨论具体方案。广东提出三个方案,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同意广东提出的从东莞县桥头镇引东江水,利用石马河道,通过八级抽水站把东江水提高水位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库,再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钢管送水到香港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既可以解决港九地区供水问题,又可以使沿线10多万亩农田免受干旱。周恩来还要国务院计划委员会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作为这个项目的专款,还指示物资部门大力支持,尽快设计开工。

 

1964年4月22日,粤港双方代表在广州正式签订协议,规定将于1965年3月1日开始增加供水给香港九龙地区,每年供水6820万立方米,如港英当局需额外增加供水量,广东省视供水设备能力适当增加;
额外增加的供水量由双方代表另行协议决定。

 

这是一项实现广东“北水南调”的宏伟工程。工程于东莞桥头采用东江水,通过拦河筑坝及建立一系列抽水站,逐级提升水位,改变东江支流石马河水由北向南倒流,将水输送到香港。东江水通过新开的底宽80米、长3公里的人工河道引入,水流入第一个桥头抽水站的集水池,由抽水机站提升5米,流入石马河道,再经过司马、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等共8个抽水站提升,最后水流入雁田水库。雁田水库放水入白泥坑渠道,令东江水流入深圳水库,然后由压力钢管输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点由港方接收。

 

逾万人奋战一年,解香港缺水之苦

 

东深供水工程于1964年全线施工。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从广州动员5000名待业青年,从东莞、惠州、宝安等地动员5000民工投入施工,高峰时期投入的工人及民工达2万多人。整个工程的土建项目在汛期施工,许多基础工程是在水下5米-10米的困难条件下进行的,施工过程中,曾连续遭遇5次台风暴雨的袭击。经过一万多人一年奋战,闯过重重难关,东深供水工程按期胜利完工。

 

1965年2月27日,在东莞塘厦举行的落成庆祝大会上,香港有关方面向大会赠送两面锦旗,题词为“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
恩波远泽,万众倾心”,充分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政府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1965年3月1日,开始供水。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以后,除了负担供水港九地区,还负担灌溉东莞、宝安两地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和向深圳镇供应生活用水每年3000万立方米。香港同胞从此解除了缺水之苦。

 


快捷搜索:时代楷模  东深  供水工程  事迹心得体会  

相关热词搜索:水工 楷模 心得体会 事迹 时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