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的教学反思
不懂就问的教学反思篇一: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问》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和临写“私”等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3.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出示课题,学习一、二小节
1.你知道,过去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吗?
私塾:理解
它和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区别?
2.自由读一、二节
咿:你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3.孙中山小时侯就在私塾里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孙中山在私塾里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
4.出示课题:《不懂就问》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3-10节
1.指名读3-10节,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2.学习生字:
1)段:组词
2)霎:字型
3)漏:好办法
4)详:换部首(样、洋、杨)
读词语:
私塾背诵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详细
3.小组读课文
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这一问为什么把正在念书的同学吓呆了?
比较读句子: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背了出来。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
4.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拓展
说一说:
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时侯是怎样读书的吗?了解一下,再说给伙伴听。·
教学反思:由于阅读时,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学状态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
边写,动眼、动手、动脑,全班就呈现出独立学习、思想高度集中的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不懂就问的教学反思篇二:《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39 不懂就问
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育才民办小学 巩惠萍
教材分析:
《不懂就问》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 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 的好品质。其中,课文的第三至八节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全文所写内 容虽然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但学习孙中山先生敢于质疑、主 动学习,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 能力,他们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读准字音, 不加字,不漏字,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课文所写内容与当代学生 的生活相距甚远,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背景知识。
教学目标:
1 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 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
老师提问。
3 学习边读边思考。
4 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写有相关句子或段落的字条,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9 不懂就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 (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
您刚才让我们(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不懂就问的教学反思)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 “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39 不懂就问
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了四个目标。课堂上,我围绕目标,参考教学设计,将教学分四个环节实施。
第一步,我针对孩子对“私塾”比较陌生,借助学校这个话题引出“私塾”,让学生知道旧时的私塾就是现在的学校,学生对私塾的好奇心被勾起,我趁机让他们学习课文第二节,了解私塾,然后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似乎身临私塾,生字“诵”和“懂”的学习效果特别好。第二步,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学习剩下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 “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指导学生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遇到问题是怎么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向孙中山学习。
纵观整节课,预设的目标1、2完成较好。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陆玉婷朗读的第二节和张晨朗读的“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
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和“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两处句子,用学生的语言总结,就是“陆玉婷和张晨的朗读好像录音里的声音”,这就使我节省了预计用来指导朗读的时间。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还很欠缺。这一点在往后的课堂上我要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利用孩子“好问”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引导。
不懂就问的教学反思篇三:不懂就问 教学案例
《不懂就问》教学案例
沪新小学陈桂英
一、教学背景: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课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课文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首先,教学时要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多读。要把阅读提示中关于孙中山生平的介绍和提出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问句、感叹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另外,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解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道要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这个问题,使学生知道孙中山从小就勤学好问,懂得认真读书、不懂就问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与片断: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前的孩子在哪里读书,怎样读书的吗 ? 交流,出示(媒体1),课文第二小节:
以前,小孩子大多在私塾上课。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媒体2)了解“私塾” 学习“诵”
2、师:确实在私塾里,先生指挥让学生跟着念书、背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 出示(媒体3)介绍 孙中山
3、出示课题(媒体4) 39 不懂就问
指名读,学习“懂”,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那么孙中山究竟哪里不懂,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轻轻地读读课文,出示(媒体5 )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自形,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孙中山哪里不懂,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2、出示(媒体6)词语
值得厉声详细段落胆子
一字不漏糊里糊涂背诵
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挨打既然
指名小老师领读,齐读。
学习生字:段 :书空左半部分
厉 :你要提醒大家什么?比较“历”
3、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孙中山有什么不懂,他提了什么问题?
交流,(出示媒体7)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导读,学生质疑,或老师提问: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
齐读。
2、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老师的反应怎么样?
出示(媒体8)课文3—8,用直线画出同学们的反应,用曲线划出老师的反应。 指名交流同学的反应,出示媒体9
这一问,把正在 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 质疑,或老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他们会想什么?)
“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非常安静还可以怎么说?
交流老师的反应,媒体9 课文3—9节
理解“厉声”
分角色读5—7,师读8
师:老师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不一样?
3、师小结:正因为孙中山的勤学好问,是先生转变了态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8节, 再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
4、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出示媒体10 :课文9—10
他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媒体11: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指导读句子,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道要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学习认真,学了就要弄明白,勤学好问)
5、小结:
孙中山勤学好问,敢冒被老师打的危险;沈括勤学好问,为解谜团亲自上山观察;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出示媒体12:名人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三、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课文,边读边思。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在本课阅读教学时,我以此训练点为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解决问题,理解课文。教学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
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划,动眼、动手、动脑。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地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问题展开朗读教学的,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研读、品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相关热词搜索:不懂 就问 反思 教学 五下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画读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