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扁鹊治病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4-04-20 11:02:47 影响了:

扁鹊治病评课稿篇一: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

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环节教师处理略显拖沓,致使课堂超时。

扁鹊治病评课稿篇二:扁鹊治病说课稿

《扁鹊治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说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3、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

2、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朗读能力,读写结合,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和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四、说学法

1、学生在“读、思、画、悟、议、评”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里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朗读、分析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什么是寓言呢?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

扁鹊治病评课稿

复习,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谁来告诉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是谁去拜见蔡桓公?扁鹊的身份是什么?可他治好蔡桓公的病了吗?那怎么能叫他名医呢?得叫庸医,徒有虚名。同意我的观点吗?那你们认为他是什么?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3、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的特点。(板书:扁鹊医术高明)

(三)、细读研讨

1、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快速默读1——5自然段,思考:扁鹊与蔡桓公几次见面?划出他们见面的时间及说话的内容,想想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分别是怎么样的?请用这样的语气把他们的话读给同桌听,体会没治好病的真正原因。(出示幻灯:思考要求)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设计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为接下来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准备。】

2、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个设计是让学生将文本未提到的内容进行补充,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实现语文的工具性。】

3、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5、对于蔡桓公的疑惑,扁鹊给出了怎样的解释呢?出示幻灯。

6、扁鹊的解释中我们了解到了蔡桓公的病情的发展过程,请找找看。分析每个过程的治疗机会(幻灯中“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字体由浅入深变色)指名读。【字体由浅入深变色,是让学生能直观体会到病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7、事实果真跟扁鹊说的一样吗?在哪段呢?齐读最后一段。真不愧是名医,说得丝毫不差。不过,在这段里我发现蔡桓公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你们发现了吗?是什么变化呢?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四)、小结

1、此时明白已经太晚了,那蔡桓公临死前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临死前,躺在病床上的蔡桓公,奄奄一息地说:“ 。”)【此处的想象是让学生走进蔡桓公,体会他的懊悔,并为后面总结寓意做铺垫。】

2、现在,你们明白名医扁鹊为何没能治好蔡桓公的病了吗?什么原因?(板书:不听劝告 固执己见)【这里是引导学生分析蔡桓公的病没治好的真正原因,同时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与前面的质疑“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相呼应。】

3、像蔡桓公这样有小病不治就会酿成大病,如果是我们身上有了小毛病不及时改正,会怎么样呢?所以当发现有不好的思想或行为开始发生时,就该怎么办呢?【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出“防微杜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能在最浅显的语言中掌握一个生词的含义。】用一个成语来说,就叫“防微杜渐”(板书:防微杜渐),当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缺点并向我们指出,我们该怎么办?(板书: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4、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拓展想象

1、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对自己或同学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

(六)、作业

1、我会说: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父母听。

2、我会演:自由组合将故事演成课本剧。

【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扁鹊治病评课稿篇三:评杨文峥《扁鹊治病》

在重点处演绎 于读写中生花

——评杨文峥《扁鹊治病》

【备注:此稿为评中学高级职称时教学水平测试的评课稿,帮别人写的。】

重庆市万州区鸡公岭小学王东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人和街小学杨文峥老师的《扁鹊治病》,倍受震撼。正值青春年壮的杨老师,不仅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更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理念,挥洒自如的教学本领。课例精彩不断,亮点闪耀。我就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略加举隅。

一、扎实朴实,简单而不简约。

崔峦曾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整堂课就围绕“读故事,悟道理”展开,没有纷繁的环节设计,没有引人入胜的课件,但却充满语文味,在关键、重点上下足了功夫。课始,通过读句子,区分“蔡”和“睬”的读音,理解“敷”和“剂”的意思,为理解文意铺平道路;课中,聚集扁鹊的“解释”,用心品读,明白寓意,体会程度不断加深的“医理”和“表达”;课末,拓展练笔,从文本走向生活。整堂课由事到理,由泛到精,由悟到写,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二、读悟结合,碰撞思维火花。

语文的真谛在于理解,在于“读中悟,悟中读”。课例中,杨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读:预读重点句段——理解关键字词,为学文铺垫;合作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悟出寓言蕴含的道理;精读扁鹊之“解释”——明白“病死”之因,学习表达技巧。在感悟中品读,在品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

三、学法渗透,彰显课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杨老师不像有的教师一样,动辙出示一“学法指导”的大屏幕,而是“润物细无声”。导课时,让学生明白读寓言关键在于明其道理。归纳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活把“大致相同的几个句子用一个词语说说”,再串联板书说说主要内

容,无形中渗透“抓重点词法、串联法”。更精典的是在引导学生活理解扁鹊的“解释”时,先让学生弄清第一分句的三层意思——“病在哪里”“治疗的方法”“治疗的把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理解后面三个分句的意思,并整理表格。杨老师的精妙并不在此作结,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发现出这四个分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从而找出关键词语不断感悟。

四、读写结合,强化语言运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杨老师的练笔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很多老师上此课时设计的练笔都是“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而杨老师则是在反复感悟扁鹊的“解释”后顺势而出,让学生结合生活,运用“能够??可以??还能??只能??”这一组程度不断加深的词进行练笔,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从中明白了诸如“预防近视”“保护环境”等道理,一举多得。

五、读书写字,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工具性”,还在于“人文性”。读书时,杨老师提醒身子要正,眼睛离书本要一尺;写字时,提醒学生头要抬高,预防近视。由此观之,杨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道理,更是一代健康的人!

诚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杨老师在课末拓展和交流写话,最后回读全文时给人一丝“琐碎”感;在抽题答问时可能是压力原因,其回答让人哑然。但这都没什么,因为瑕疵是遮不住美玉的!

相关热词搜索:扁鹊 治病 评课 扁鹊治病课堂实录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生命的药方评课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