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评课稿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论语十则评课稿,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论语十则评课稿篇一:《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
汨罗市红花乡初级中学 袁 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叫袁灿,来自红花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论语十则》,本节课以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为依据,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材简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
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4)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5)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背诵课文;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则》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方法
教法
1.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
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
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
论语十则评课稿篇二: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答:孔子。
师:有一本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 生: 《论语》.
师: 《论语》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它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师: 那么,让我们先对孔子和《论语》这本书做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多媒体出示孔子及《论语》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
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通“悦”,应读作“yuù”;第五则中的“女”通“汝”,故读作“rǔ”。
生2:第五则中“是知也”中的“知”同“智”,应读作“zhì”。 师:“女”在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学生摇头)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这说明你对前面的知识学得很扎实。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下面老师读一遍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范读文章,同学们认真地听,并适时地做标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多读几遍,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三分钟后)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读得通畅了,还需要大家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大家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然后讨论解决。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1: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2: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师:解释的非常好。理解这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解释为胸怀宽广,意志刚强。另外,要在句子间加上适当的连接词,使句子通顺。
生3:第二则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字,我无法解释。 生4(主动举手):在古汉语字典中“忠”字有“忠心”的意思,指尽心竭力以奉公、任事、待人的美德。所以这句话解释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师:生7借助工具书,完美的进行了解答。做得不错。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师: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标准对《论语》十则进行分类
(生思考,部分学生皱眉头)
师:看来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有点困难。那么,我举个例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意思是:“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这是关于个人修养的。修养,即人的综合素质。(生恍然,纷纷举手)
生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这就可以做老师了。这是属于学习方法类的。 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是告诉我们为人态度的。
生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这是属于学习方法类的。
生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是属于学习态度类的。
生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是属于学习态度类。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这也是学习态度类的。
生7:“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是关于为人态度的。
生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这是属于学习方法类的。
论语十则评课稿篇三:人教版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