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慰问信 > 正文
 

解读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及全文内容(2020,年,10,月,印发)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9:54 影响了:

 最新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及全文内容 ( 2020 年

 10 月

 印发 )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第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

 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 8 位老教授回信,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 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又提出明确要求,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学校美育必须不断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向同行,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

  基于上述背景,《意见》出台,主要是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进一步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美育的组织保障。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第二《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是强调重要意义。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

  二是明确指导思想。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三是确立工作原则。《意见》确立了美育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四是确定主要目标。按照 2022 年和 2035 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目标要求。到 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学校美育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第三:《意见》提到了融合的理念,具体到学校美育课程上如何实施,有哪些相应的举措。

  一是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学段衔接,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强调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

  三是目标整合,凸显艺术学科价值与特点,明确美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多维育人目标的整合,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的目标。

  四是教材贯通,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围绕课程目标,

 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第四:《意见》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一是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强调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落实“开齐开足”这个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二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是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

  四是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强调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五是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强调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第五: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这样做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首先,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是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业责任,是不应该被减下来的负担。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艺术类课程学习有着明确的学业要求,是学生必须要承担的学业责任。

  其次,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纳入学业要求,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机械刷题、超标超前教学等,造成学生过重负担。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恰恰需要加强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

  最后,政策强调学校责任落实,避免培训机构功利化的炒作。文件将艺术方面的学业要求严格限定于参加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正常参加学校艺术类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第六:《意见》对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新措施?

  总体看,学校美育的师资力量持续增长。举例来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 2009 年的 49 万人增加到 2019 年的 74.8万人。十年共增加 25.8 万,其中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发四年来,美育教师就增加了14.9 万人。但从资源配置上看,美育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专职美育教师分布不均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意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若干措施:

  一是强化补充,针对学校美育教师补充力度不强的问题,《意见》明确要求未配齐的地区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提高质量,针对薄弱学校美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意见》要求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提出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加大激励,针对学校美育教师激励政策不到位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的职业发

 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第七:《意见》强调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请问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实招。

  一是统筹整合教师资源。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

  二是统筹整合教学资源。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三是统筹整合场馆资源。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第八:下一步如何保证《意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意见》提出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将把推动《意见》落地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

 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推动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

  二是细化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加强对地方制定实施学校美育的相关政策和计划的指导和支持。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典型经验,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一、 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 标,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以美培元, 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 国家观、 文化观, 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 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

 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 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 加强分类指导, 鼓励特色发展,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 整合美育资源, 补齐发展短板, 强化实践体验, 完善评价机制,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形成充满活力、 多方协作、 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3. 主要目标。

 到 2022 年, 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评价体系逐步健全, 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育人成效显著增强, 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全覆盖、 多样化、 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二、 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4. 树立学科融合理念。

 加强美育与德育、 智育、 体育、 劳动教育相融合, 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 礼乐美、 语言美、 行为美、 科学美、 秩序美、健康美、 勤劳美、 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 推进课程教学、 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5. 完善课程设置。

 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 主要包括音乐美术、 书法、 舞蹈、 戏剧、 戏曲、 影视等课程。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 在开好音乐、 美术、 书法课程的基础上, 逐步开设舞蹈、戏剧、 影视等艺术课程。

 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 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

 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强化实践, 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 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6. 科学定位课程目标。

 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 审美格调, 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 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 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 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7. 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 融通中外,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 格调高雅, 凸显中华美育精神, 充分体现思想性、 民族性、 创新性、 实践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 围绕课程目 标, 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 注重教材纵向衔接, 实现主线贯穿、 循序渐进。

 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

 高校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 做好教材研究、 编写、 使用等工作, 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 艺术鉴赏类、 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三、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8. 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 逐步增加课时, 丰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实行学分制管理, 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 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9. 深化教学改革。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 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着力提升文化理解、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 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 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 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 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努力培养心灵美、 形象美、 语言美、 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10. 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面向人人, 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 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 合奏、 集体舞、 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 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 年级、 院系、 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 每 3 年分别组织 1 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

 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 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1. 推进评价改革。

 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 美术、 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 纳入初、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将测评结果纳入初、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 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12. 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构建多元化、 特色化、 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 加

 强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建设,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 坚定办学方向、 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 强化实践环节,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鼓励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 整合美学、 艺术学、 教育学等学科资源, 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 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

 四、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3. 配齐配好美育教师。

 各地要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 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 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 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

 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

 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

 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素质、 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 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 课外活动、 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 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4. 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

  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 专用教室。

 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 兜底线为原则, 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 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

 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 音乐厅、 美术馆、 书法馆、 博物馆等艺术场馆。

 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 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

 15. 统筹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

 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艺术实践需要, 新建文化艺术项目 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

 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 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整合校内、 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 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 书法馆、 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 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 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 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

 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16. 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 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 , 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

 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

 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 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 帮扶机制。

 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 教学安排、 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 采取同步课堂、 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 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

 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 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五、 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7. 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

 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

 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完善投入机制, 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 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8. 加强制度保障。

 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 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

 鼓励地方出台学校美育法规制度, 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 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 公布监测结果。

 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

 对政策落实不到位、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 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19. 营造社会氛围。

 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宣传, 凝聚共识, 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美育 新时代 印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