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化学教案 > 正文
 

化学教案指导老师意见

发布时间:2024-03-29 08:48:58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化学教案指导老师意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化学教案指导老师意见篇一:9年级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宜宾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九年级化学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教育。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各项教学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钻研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科学素养。

由于本学科教学不同于初中其他学科,教学时段只有一年,一年时间不仅要完成新课教学,还要组织系统复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新课教学与系统复习的时间分配,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优化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教学的目标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

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话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三、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把握课标与教材变化,准确把握教学标高,使教学有的放矢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原课标(2001年版)有较大的变化,教育部审定的2012人教版教材相较于原教材变化较大,教师应认真仔细

进行对比研读,明确这些变化,准确把握新课教学以及系统复习的教学标高,以防止盲目拔高或降低要求层次。

(二)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效益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理念正在逐步为教师理解和接受,课程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落实,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正悄然发生变化,成效明显。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表现在虽然用新教材教学,依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师生的互动往往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并且往往是机械性、缺乏思考的浅层次的一问一答,自问自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中没有显著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耗低效”。

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切实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真正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要将新课程理念切实融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重要的策略,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研组和教师个体都要认真研究三种重要的课型教学模式,即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习题(评讲课)教学。

新知识学习课: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本课内容在整章、整个知识板块、学科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所教学的知识与课程标准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其次要确立以教师为组织引导、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思想,贯穿“诱思导学”的基本策略。在新课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呈现“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紧扣“问题”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关键组织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以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优势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归纳”,“运用方法训练”,并且辅以精要的讲评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倡学、练,讲、练结合,使知

识技能当堂过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坚决抛弃“一讲到底”。

知识复习课:这是在初中后期的主要课型之一。教学中要克服当前的通病现象——把已(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化学教案指导老师意见)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或按章节或按板块顺序重新讲一遍。这实际上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和浓缩式的再现。这种讲法,课时耗费大,缺乏针对性。既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也无助于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构,更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方法的引领、能力的培养。应该的处理方法是: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当课堂复习内容确定以后,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正确制定复习的标高(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技能,对应研究本市中考试题和其他地区比较好的中考试题,在试题中找到知识技能的落脚点,通过试题去挖掘知识和技能的生长点。将这些试题按照所要复习的知识系统进行顺序编排整合,组织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问题(学案形式),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提炼、总结、方法和规律的揭示并辅以同式训练和变式训练为主要的活动模式展开复习。复习课既要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的运用方法、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试卷评讲课:这是在初中后期复习训练中常规的课型。目前的状况是:不少教师对评讲课的处理是将评讲课简单地处理成讲作业、讲习题,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讲”清给学生,学生只要听懂了,评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讲,其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就是,这次讲的问题,下次依然是问题,错误累纠不正;课堂上是好象听懂了,课后遇到换角度的变式题目又不知所云了。更有甚者,对再遇到同类题目还是一筹莫展。这说明这样的“讲”法,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收益。没有收益的核心症结在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障碍没得到必要的暴露,教师不能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清除障碍;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解答方法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单向接受,即使有所获取,获取的也仅仅是就题论题的问题处理方法、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上好评讲课,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意识”。

一要有问题意识------评讲什么,即本次评讲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试卷(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阅,统计分析,找出学生

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以及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理清这些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还是运用能力、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等智力问题,或是属于粗心大意、表达不规范等非智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选择好所要评讲的策略、方向和重点。

二要有策略意识-------如何评讲,即评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评讲课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到审题、析题、解题、表达等各个步骤均要进行必要的尝试,进一步暴露知识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障碍。要将只是教师把解答方法呈现给学生的通常做法,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教师适时、适度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是点拨助推式,不是包办替代式。针对方法和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总结。

三要有反馈意识------在评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评讲课本来就是立足于解决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暴露出的“学”的问题,评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决了,是否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弄清了,是否通过一个题目的分析解决了一类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对评讲的题目(问题)进行梳理后,应该设计课堂针对性的同式(同一考查方式)和变式(针对一类问题、或知识技能运用的变换情景、角度等)练习,通过课堂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得到训练和提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许多教师缺乏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这在新课程教学中是一大缺陷。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4-6学生为宜)就课程学习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疑难问题组内展开讨论,互助学习。能否展开讨论和互助学习,教师要认真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学习能力层次不一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二是教师要提交学生讨论的问题要认真设计和考究。问题设计既要有思考性,又要有铺垫,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则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就显著提高,学生相互的积极影响好,课堂效益明显。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化学教案指导老师意见篇二: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

化学教案指导老师意见篇三:初中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初三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教学时间只有一学年。该学科放到九年级(初三),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两个特殊性:一是属于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为后续学习奠定必须的基础;二是该学科结束新课教学就面临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基于如此,教学中不仅仅要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还要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帮助学生完成毕业检测和升学的备考。在整个教学与复习工作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转变。

九年级上期教学要立足基础、防止分化,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善于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关心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九年级下期的化学不仅有较重的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还要直接面临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因此,下学期教师在继续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做好新授课教学的同时,应注意研究市教育局出台的有关考试复习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研究近年中考试题和发展趋势,全面关注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着力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及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优质高效的复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要关注一些重难点知识的教学,防止其变为学生的分化点:

1、物质构成的奥秘

这部分知识涉及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相当多学生在初次学习时会感觉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分散难点,利用多媒体或教具使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概念。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因此,本部分知识在教学中不宜挖掘过深,也不要任意扩展(如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在技能方面,上下两册内容学完后要求学生要既能依据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又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功,学习化学用语的重要性类同于学习英语要学习单词一样。学生初步学习化学用语,有易学难记的特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训练,要使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氧化物、常见的酸、碱、盐等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养成用化学用语回答化学问题的习惯。可以采取课前小测试、化学用语竞赛等形式进行强化。

3、重要的原理和规律

质量守衡定律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揭示物质之间反应的定量关系,也是研究物质反应量变关系的基本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用到,进行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教学中要通过深入浅出的

方法使学生理解其本质,要教给学生的运用方法。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学生初步认识物质反应的方向和生成物类型的基础。鉴于教材的要求,该部分要求学生能对典型的反应进行类型判断即使可,对非典型以及复杂的反应不作讨论,避免不必要的加深难度。

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判断金属与盐、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依据,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讲解,但不要急于上难度,首先解决最典型最基本的反应的判断以及金属活动顺序表使用的基本方法,相关知识可以在酸、盐部分进一步深化。同时,由于该内容安排在酸、碱、盐知识之前,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前,也可以适当进行酸、盐、溶液知识的铺垫。

4、酸、碱、盐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本部分降低了要求,并且在编写上知识条理性不够强,学生易产生“学无所得”之感。从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酸、碱、盐知识是重要的无机基础,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努力解决好高中学习要求与九义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矛盾。建议该部分的教学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些典型反应的比较,由个别到一般,对酸、碱、盐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抓住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切忌将之作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和高难度练习,要避免新课程教学“穿新鞋,走老路”。

5、常见气体的制取

这部分知识是九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要从原理、装置、收集、除杂、检验等多方面思考中学常见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制取方法,同时能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掌握在新情境中设计未知气体制取方案的基本思路。

对上述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还需注意一要保证教学时间,不赶进度;二要精选试题,加强针对性训练,来不断深化学生的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处理好新老课程之间的关系。新老课程之间应该是一种“扬弃”的关系,教师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或大量补充新教材已删除的知识;又要善于将老课程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服务于新课程教学。

2、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要善于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并结合生活实际,撰写小论文“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节约水资源的途径”等)、合作学习(如在复习过程中给各学习小组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题型及解法”等,进行班级交流)、探究学习(如结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为一次春游活动设计携带的食品)。

3、积极发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要“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积极发挥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但鉴于目前我市初中学校班级多、学生多、实验室供给能力有限的现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积极发挥广大师生自身能动性,去创造性地完成探究教学的任务,例如,对于一些类似“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酸碱指示剂的探究”等简单探究实验,可以发挥学生

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用品和器材(蜡烛、生活中常见有色食品、饮料瓶、吸管等),以减轻学校实验室的压力。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新课程教材中为教学准备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教师们可视各校具体情况进行,要避免“凡事必探究”的误区。

4、加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注意归纳和提升。新课程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提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新知,但这在教学中往往引发学生活动“乱而无序”、“议而不结”的误区,此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达成共识,来完成教学目标。

5、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九年级化学处于启蒙阶段,知识浅、易听懂,且课后基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如果教师不适时适当地安排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变得非常薄弱。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练习,强化概念、培养能力,为下学期的中考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注意积累教学资源。新课程在我市推进时间还不长,由于新老教材的差异,对于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如“爱护水资源”、“燃料及其应用”、“金属和金属材料”以及“化学与生活”等,教师会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这就要求化学教研组全体老师分工协作、加强集体备课和学习、集思广益、深入挖掘教材,能动地丰富教学资源。

附:教学进度建议

1、上期进度:开学-----期中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

期中-----期末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

2、下期进度:

开学-----期中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九单元至十二单元

期中-----期末

系统复习备考

(宜宾市教科所 刘建中 执笔)

相关热词搜索:指导老师 意见 化学教案 教案指导老师评语 指导老师鉴定意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