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地理 > 正文
 

高三地理复习

发布时间:2024-03-29 17:30:39 影响了:

高三地理复习篇一: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二、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三、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天气: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锋面和锋线。

●类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高压低压天气:

高三地理复习篇二:高三世界地理复习笔记大全(详细)

高三世界地理复习笔记大全

世界地理概况

考点搜索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⑴七大洲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1

三、海底地形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高三地理复习)、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2

3

1、世界的人口

(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

(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1)人种:黄、白、黑

[注意]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均属于黄种人。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

世界地理分区及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考点搜索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一节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 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 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 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5

高三地理复习篇三: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

2014届高三地理复习备考介绍

地理组 王丹

2014年高考硝烟还未消尽,2015年高考备考又在厉兵秣马。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每年都有很多的困惑,比如在备考的过程中,地理是九科中唯一一科既要复习高中教材,又要兼顾初中地理的学科;既要复习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常识。这样我们的课时压力就比较大。去年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也一直在尝试解决。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个我们在上一届的备考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值得讨论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当然这里面也有没解决好的问题。希望能给各位老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第一、时间安排

每年遇到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复习任务完不成。去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进行了调整,并确定每一阶段的任务。

从复习的整块时间来看,我们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二)兼顾选修、及经纬网、比例尺、时区、等值线等内容。第二阶段:复习初中的区域地理。以初中的区域地理为主线来整合高中地理,以专题的形式来复习,更加侧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这两个阶段我们适当延长了一部分时间,大致在一模附近,目标是坚决打好系统知识的基础。第三阶段以系统地理为线索,以章节为单元的复习,渗透热点地区、热点时事的分析(例如:索契、泰山站、多瑙河、乌克兰等等,课前用五分钟说一说时事背景,在了解一下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第四个阶段:精讲精练,查漏补缺。

我们一轮复习原则以知识为主,加强对能力的训练。知识上坚决吃透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例如:太阳辐射和热量基本概念的区别,很多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条件时,就很难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以及他们对农业的影响;类似这些概念,争取做到让学生理解。还例如“背斜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学会判断,但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其发展的地质过程,很多学生就会有困难,我们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完整的描述其发展过程,真正理解。为此,我们专门做了 描述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专题 。这其中就非常幸运的做到了今年的高考36题(1)冻土的形成过程。

对待一轮中能力训练,必不可少。尤其是要针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这两个能力;因为几乎所有学生直到高考前还在为这两个能力作斗争。我们复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1、有计划的在知识复习中渗透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气候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最难得不是判断和对一般成因和特点的记忆,而是对特定区域气候成因和特点的分析,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那我们就花时间做专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特点的描述能力。

2、主要选取一定量的高考试题,题量就是一道、两道,限时训练,有针对性的

去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设问信息、图像信息等)。有的就让学生去填空。例如: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与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与植物的____涵养水源________有关,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给沼泽;其过程: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截留大气降水,减缓_地表径流 ___,增加雨水__下渗___,形成地下水,补给沼泽。第(2)问是“分析变化及原因”,图中其他植被变化从图中可知是__________和_____退化,_____ 萎缩;原因与桉树大量吸收_______有关。让学生知道把设问与材料结合起来分析,更容易把握材料的切入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年的的高考题37题(4)三江为成为中国绿色米都的原因,这道题上就非常受益。

我们的二轮复习,更加注重小切口的专题练习,例如昼夜长短的计算,要求全班过关,课前两道题测试,做不上的下节课课前再发同样专题的测试,其他同学做下一个进度的测试。避免重复进行知识的复习。同时要引入大量的高考题,特别留了课标1、2作为测试,让他们去 “品”,去总结规律,去研究答案,积累高考语言;真正的体会高考的脉搏,感受高考命题的规律。

这种复习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两个问题:大量的考试和外来试卷,把专题复习冲的很零散;2、不同学生复习的程度拉开差距较大。需要有针对安排。对基础薄弱学生是给他们提供当时一轮备课时教案上的板书和部分内容,给他们提供复习指导,主要让他们自行课下复习。程度较好的同学,定时定量的去做高考题。

第二、区域地理复习

最近的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呈现的两个趋势:1、加深学生对区域背景知识的掌握,即学生能够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面对区域问题时能充分考虑到图示区域的地理背景。2、淡化绝对定位,适当注重相对定位。集体备课是我们分析了2013年的高考题,发现区域地理并没有像所谓的专家说弱化了,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减弱。在今年的高考看来似乎指导的方向还是对了。

第三、考前复习安排

1、 考前大多时间都还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不管不问,如何进行指导,我们当时给学生下发了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尤其指出高频考点。让学生逐个复习。

2、进行适当的审题训练、语言描述和和阐释训练。

3、要求学生专门熟悉地理术语,总结高考中常用的关键词。

第四、考试是安排

高三上学期基本上是月考,中间可能会有些联考。寒假补课期间我们就已经开始文综的大练习,整个文综练习,年级组织非常有序,也非常科学。我们采用的周六上午做综合,周一、三、五,做另外三科。考试后马上集体阅卷。工作量

非常大,但是高考过后,回过头去看这样的练习,最欣慰的就是一直坚持做了下去,确实在培养学生文综的整体把握能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对学生答题的要求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1、必须培养学生使用地理术语、关键词的习惯;2、分析问题时注意把相关问题答案的最主要方面、材料中出现的相关答案内容应放到最前面。评讲试题时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答案是最重要的;3、答题时要遵循题目的设问顺序,切勿颠倒。4、切忌不能前后矛盾,学生答完一题,用10秒左右时间检查这些低级失误。

总之,高三备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今天我们的复习经验能给各位老师的高备考提供些思考,不正之处,还请指教,谢谢大家!

2014年7月11日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